游客
题文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个资本家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下同)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材料三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
(1952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四 1957、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 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535万吨
8 000万吨

1.3亿吨
11亿吨
粮 食
1.95亿吨
4.42亿吨
棉 花
164万吨
452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l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4分)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5)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6分)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 “克服专制王权”的措施,并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 “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成果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的人文化等方面。可分为五个阶段:①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③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④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从此,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1为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图2是最近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欧洲的一种现象。占领华尔街的示威口号席卷全球,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
问题: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请用史实说明其在经济、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体现。
(2)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请结合19世纪英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结合图2说明图1的寓意,它在发展中国家的体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腾。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