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B. |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C. |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D. |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下列哪一举措使美国宪法长期保持活力,使之成为“活的宪法”
A.参加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 B.宪法吸收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
C.麦迪逊具有丰富的知识 | D.具有正当的修宪程序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下列表述符合16世纪中后期时代特征的是
A.农耕文明的停止与工业文明的兴起 |
B.民族危机的深重与瓜分狂潮的掀起 |
C.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 |
D.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 |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