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当时世界格局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2)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你同意哪一说法,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获得这一地位的经济原因。
材料三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列举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例代表。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德国,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德国近代以来在思想、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巨匠伟人及其成就各一项
材料一 “德国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前德国新领导人修改“一战”后的领土和约的主要活动。结合材料一和二战后的国际背景,简述“二战”后联邦德国重新站起来的内外因素。(12分)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德关系重大事件
时间 |
内容 |
1895年 |
德国协同法俄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
1900—1901年 |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和签订《辛丑条约》。 |
1917年8月 |
北京政府正式对德宣战。 |
1941年12月 |
国民政府正式对德宣战 |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95年和1900—1901年的中德之间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危害。概述1941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背景和两次对德宣战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历史上东、西方社会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相互对视中加速了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孟德斯鸠、卢梭則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三大发明广泛应用于哪一时期?概括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看法出现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从西方文明中吸取营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的。
计量史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定性分析的方法。计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来又波及了整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经济统计表
时间 |
农渔 |
工矿业 |
商业运输 |
房租 |
||||
万镑 |
% |
万镑 |
% |
万镑 |
% |
万镑 |
% |
|
1801年 |
7550 |
32.5 |
5430 |
23.4 |
4050 |
17.5 |
1220 |
5.3 |
1811年 |
10750 |
35.7 |
6250 |
20.8 |
5010 |
16.6 |
1720 |
5.7 |
1821年 |
7600 |
26.1 |
9300 |
31.9 |
4640 |
15.9 |
1790 |
6.2 |
1831年 |
7950 |
23.4 |
11710 |
34.4 |
5900 |
17.4 |
2200 |
6.5 |
1801年 |
7550 |
32.5 |
5430 |
23.4 |
4050 |
17.5 |
1220 |
5.3 |
——根据(英)查尔斯《技术史》绘制
材料二:1966—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图
图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绘制图二:根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882)绘制
材料三:计量史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它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历史现象,但是计量史学并不能以了解整个历史学的研究而自命……它的操作方法限制了研究领域,单凭计量证据几乎肯定不会提供一个全面的答案,但是他很可以提供一个部分的答案,而把这部分的答案视若无睹地丢掉,既是浪费也是不负责任。
——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国民生产中的现象。并指出现象背后的原因。
(2)关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状况,材料二中的哪幅图片更为真实?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角度评价计量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