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拿破仑征俄失败)国内群众……厌倦征服。……在国外,各族人民辗转于枷锁之下,屈辱顺从的王朝企图奋起反抗。人人心怀不满。——摘自《法国革命史》
材料二:他的天才是一种破坏,而非其他。然而,破坏的天才是否定性的东西……拿破仑正是以这种天才的力量,把他所接触的东西都毁坏了。
——摘自克莱芒•罗歇《蒲鲁东关于拿破仑一世的发表的手稿》
材料三:拿破仑的霸权完全是以武力为基础的。当战争把他所有的军队在西班牙、俄国(1812)、德国(1813)先后吞噬后,拿破仑的帝国崩溃了。——摘自《法国史》
材料四:谁能预料到这位1800年的开明之士(拿破仑)会变成1812年和1813年的疯子呢?……随着权力而来的,总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狂吼。——摘自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史》
(1)根据材料所述归纳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2)材料中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分析哪些是不对的?请说明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
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
请回答:
(1)椐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1分)
(2)椐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4分)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5分)

18世纪初期,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当权,英国内阁制度初步形成,同时期的清王朝的中央机构也设有内阁。
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当时英国与中国内阁的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英国史学家柯麦芝
材料二:对于代替公民亲自集会的代议制……我们最好只限于研究少数几个最有名的、与我们的特殊情况最为近似的例子。第一个适用于这个特征的是大不列颠的下院.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各国为什么“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宪法的规定,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世袭的国王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的组成部分、司法首脑、武装部队总总司令和国教的世俗领袖。从形式上说,英王的权力是最大和最广泛的.但不能单独行使,而由内阁和议会行使,所以英王的权力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上院长期以来一直由贵族担任,包括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非选举产生是其基本特点。主要是行使司法权,审理贵族案件和下院提出的弹劾案,有权受理除苏格兰刑事案件之外的所有民事、刑事上述案件。在立法方面,上院地位逐步下降,1911年后已无权提出时政议案,对下院通过的议案只有搁延否决权,但最长只有一年。.
下院由普选产生,凡年满18岁没有被任何法律取消投票资格的英国臣民都有议员选举权,凡年满21岁拥有选举权的人也有被选举权。其职权有:立法权——首要而传统的权力。在英国,任何法律草案都需经过两院通过和英王批准才能成为法案,而其中下院居于主导地位,包括财政议案在内的重要的和易引起争议的议案总是先交下院讨论通过再送交上院通过。财政权——“钱袋权”,也就是审议和批准政府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的权力。在英国历史潮流上,财政议案必须由下院提出,现在这一权力已由政府行使,但议会仍保留审议修改或否决的权力。监督权——主要包括质询权、倒阁权、调查权和弹劾权。另外,还有对国际条约和外交条约的批准权。
请回答:
为什么在英国现代议会中,下院会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

自建国至20世纪?0年代,我国史学界在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据之一是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国王,在国会中还保留了贵族院(上院).体现了大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分享政权的政治形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你对这一问题如何看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