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董仲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国民决心通过正式选出的国会中的代表而行动,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确保与各国人民合作而取得的成果和自由带给我们全国的恩惠,消除因政府的行为而再次发生的战祸,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并制定本宪法。国政源于国民的严肃信托,其权威来自国民,其权力由国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国民享受。
日本国民期望持久的和平,深知支配人类相互关系的崇高理想,信赖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公正与信义,决心保持我们的安全与生存。我们希望在努力维护和平,从地球上永远消灭专制与隶属、压迫与偏见的国际社会中,占有光荣的地位。
我们相信,任何国家都不得只顾本国而不顾他国,政治道德的法则是普遍的法则,遵守这一法则是维持本国主权并欲同他国建立对等关系的各国的责任。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1946年(昭和21年)11月《日本国宪法》
材料二自日本现行宪法颁布之日开始,护宪派与修宪派之间的较量和斗争从未中断。修改宪法,为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扫清“障碍”,一直是日本新保守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随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日本曾掀起三次修宪风潮。但由于护宪派的有力牵制和日本民众的坚决反对,保守政党的修宪企图才未能得以实现。
—— 李文《日本修宪及其对亚太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宪法体现的原则及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修宪热出现的原因及企图。(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以下是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