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2009年第1期)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
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有何具体作用?
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渡无人
赵春霞
①野渡无人,无人的野渡,我情愿前往。只为卸下一身的负累,渡与不渡,彼岸存在与否,本来也是一道无解的题目。况且求人相渡,不如自渡。野渡无人,反而是个好去处。
②野渡有着一份自然的悠闲。远处的山深深浅浅的绿,画家也不容易分辨出来。青翠、碧绿、嫩绿、黄绿、淡绿、墨绿,画家的调色板该有多少色调才成啊。间或有几朵映山红跳入眼中,在绿的底色上燃得正好,倒让这山体一下子显得明媚、丰腴起来。
③山野静寂,偶尔传来几声鸟鸣让空落落的野渡响起了回声。没有规则的河岸,一任水漫开去,河水便流得缓,不争宠,不解风情,似乎流得漫无目的,偶尔溅起的几朵浪花雪似的白,瞬间即逝,无人喝彩。
④静寂,无论鸟语还是流水,都打不乱这种静寂。
⑤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法,虚空处,或许就是无尽的云天,渺远的山水。无人追捧的山野河渡,不如让想象去填写那份静寂。
⑥人们趋利向往的世界肯定热闹非凡,而这里无利可求,所以静寂落寞。那么,让我独自品味这野渡的风情,打开这一册精致的水墨画,让自己融入其中,在静寂中把一个“醉”字反反复复书写
⑦看到这个未被污染的世界,忽然想到了英国王子做的一个实验。这个现役王子查尔斯在英国一个偏远小镇开始了乌托邦一样理想国的实验。香格里拉似乎过于遥远,占尽了地域的优势和原始的风流,而那个叫做庞得伯利的小镇,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没有远离世俗生活的小区。这个小镇有10个社区,每个人在半小时之内可以步行到工作地点、医院、邮局等,马路不是笔直的,房子不超过五层高,穷人和富人住在一起,孩子们游玩的场所安全且在各家的视线之内。这是一个生态环保的示范社区,15年前所建,所用的材料都是最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据说这个小镇现在做得相当成功。
⑧这个故事不是梦,不是乌托邦,我突然觉得彼岸也许无法到达,但这样的故事让我有所期待。
⑨野渡无人,所以没有人在意我的异想天开,我在这样一个静静之所,消化我的落寞,任由心野恣肆放纵。只是,纷至沓来的不是繁华的世相,而是简单的终极关怀。野渡无人,我的内心可以自由地品味寂寞。寂寞就是对这个世界最个性化的解释,心的寂寞无法消除,因为你根本无法找到与别人相通的地方。仿佛彼岸,永远的疑问,永远找不到答案。我自尘世一路寻来,寻到这样一处静僻之所,听风的絮语,悟山的凝思。精神的空间,有两极。向上,我们永远在追问天的高远,宇宙的无穷,生命的意义;而向下,我们的心总有一天会回到大地上,回到内心的安宁,回到尘世中间。以前看过一篇散文,内容不记得,但那个题目实在是好:回到草中间。是啊,这会是我们所有生命的最后归依之处。所谓的彼岸,就是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从最初的静寂开始,找到自己与众生共命的方式,让心有一个定所。
⑩经历了这种寂静的洗礼,隔着万丈红尘,融着尘世的喧嚣,我已把野渡这个“醉”字写得入心得手。
⑪喜欢哲学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它能让我有一个站定的地方。站定之处,可让我对彼岸能够眺望,眺望世界的真相。哪怕我化作一阵疲累的风,化作一片流浪的云,真相依然在遥远处,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期盼,但我至少有了一个渡口。
⑫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不停地寻找诞生了哲学,孤独的灵魂诞生了哲学,这个无人的野渡也诞生了哲学。
⑬先让心有一个渡口,然后,从这个渡口出发。
(2012年12期《散文百家》)
文中②③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第⑥段“在静寂中把一个‘醉’字反反复复书写”和第⑩段“我已把野渡这个‘醉’字写得入心得手”, 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⑦段叙写查尔斯王子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文谈谈对题目“野渡无人”含意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哲学“通”之品性要求哲学研究者在把哲学做“深”、做“细”的同时,还必须把哲学做“通”,而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种一孔之见的零碎哲学,容易降低哲学的品位。那么,该如何把哲学做“通”呢?
③把哲学做“通”,应在“大”上下功夫。要探求大智慧和普遍之理,就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古代哲人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强调的是大视野,有大视野才不会固步自封、一叶障目;张载所谓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强调的是大心量,有大心量才能容纳、吸收不同的思想,不自以为是;陆九渊所谓的“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强调的是大气魄,有大气魄方能有大境界,才不会因种种困难而退却。倘若无此“三大”,就难以把哲学做“通”。
④把哲学做“通”,应在培养学识上下功夫。培养学识之要津莫过于回归哲学经典,通过与哲学大师的对话,逐渐培养哲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严谨的思辨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批判精神。同时,哲学研究者也要重视从时代中培养学识。如果说哲学经典在于培养一种哲学眼光,那么,社会现实则无异于活生生的素材,眼光渗透于素材才可能有大智慧产生。而且,我们所探求的是否是大智慧、普遍之理,也必须经过时代的检验。
⑤把哲学做“通”,应自觉打破学科分类所形成的“壁垒”。今天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仅就哲学学科而言,即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每一个二级学科里面又有更细微的分类。按照哲学的分类把各个领域做“深”、做“细”当然不无道理,但倘若完全按此壁垒森严的分类思路拘谨于某一个狭小的领域去做哲学,终其一生亦难做“通”矣。思想无禁区,智慧无边界。把哲学做“通”,要求哲学研究者不但要自觉地打破本学科由于分类所形成的“壁垒”,还要积极关注并善于吸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⑥把哲学做“通”,应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善于将哲学的大智慧、普遍之理贯通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既是真理之源,更是真理的“试金石”和落脚处。尤其是对以哲学为业的人而言,“知行合一”更是“诚”之优良品质的体现。倘若哲学研究者说一套做一套,将哲学作为文字游戏甚至作为谋取某种好处的工具,那么,即便他说得天花乱坠,也难有说服力。
(选自2013年6月6日《人民日报》)
下面对于“哲学研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哲学的定义,历来没有准确的表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B.哲学是探求真理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之理”。
C.因为哲学所探求的真理,能对世界总体把握,既通透无碍,又通行天下,所以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
D.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把哲学做“深”、做“细”是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品位,还必须把哲学做“通”。

关于“如何把哲学做‘通’”的论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哲学做“通”,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三者缺一不可。
B.把哲学做“通”,要培养学识,既要与哲学大师对话,又要汲取时代素材。
C.把哲学做“通”,就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通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D.把哲学做“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研究哲学、探求真理的方法。
B.哲学追求具有“通”性的真理,这种“通”性的真理,应该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第③段引用古代哲人的精辟论述,目的在于批判“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知难而退”等不良倾向。
D.回归哲学经典,与哲学大师对话,才是培养哲学研究者真正学识的唯一途径。

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阅读钱钟书《谈中国诗》片段,完成文后各题。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C.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D.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含蓄,富于暗示。

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形式与内容,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竞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51年,20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0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
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太不成话了。”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l)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干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 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C.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 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D.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E.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2)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刘旦宅老友贺友直称赞“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请说说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4)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文化顶峰?刘旦宅对此感到迷茫困惑,你对此是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