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
英 |
法 |
美 |
德 |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1 |
4 |
2 |
3 |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
1.3 |
1.9 |
8.1 |
4.6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3 |
4 |
1 |
2 |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
英 |
法 |
美 |
德 |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
3 |
4 |
1 |
2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
1 |
2 |
5 |
4 |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 |
大 事 记 |
1914年6月 |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
1914年7月 |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1914年8月 |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
1915年5月 |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
1917年4月 |
美国参战。 |
1918年3月 |
俄、德国签约停战。 |
1918年9月 |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
1918年11月 |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兵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材料二 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变革。……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种变革主要针对的是什么?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三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 材料二、三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1分) 说明理由。(4分)
(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4)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对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精神。”
——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1914年8月)
(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和意图。(4分)
(2)试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
(3)针对21世纪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我国应坚持怎样的立场?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 ……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材料二 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 高中历史选修二岳麓书社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观点?为防止此结果出现,他提出何种思想?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云去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礼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