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谓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
A.泰勒斯 | B.普罗塔哥拉 | C.苏格拉底 | D.亚里士多德 |
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不同( )
A.讨论主题不同 |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 C.价值取向不同 |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
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 B.革命史观 | C.唯物史观 | D.现代化史观 |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
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