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A.自然经济解体 | B.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
|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
|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
|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 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
| 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 | D.有些地区开始用纸币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