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曾以头号世界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二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1)请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应怎样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12分)
(3)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请从实现人生的价值角度,就如何实现每个人的梦提两条建议。
材料一: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约63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大学生,需就业的大学生接近千万,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结构性矛盾、就业歧视、学生择业观偏差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材料二: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政府要更加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更加重视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重视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才能,改变就业观念;更加重视做好基本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
长效机制。
(1)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2)政府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材料二: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人民承诺了2020年减碳14%到15%,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从短期来看,参与低碳经济而投入的资金,将有可能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再加上缺乏资金、技术,周期长、见效慢等原因而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材料三:宝钢为建立“低碳”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首先,先后引进了一系列节能、节水和资源利用技术,完善工艺流程,让钢铁产品摆脱"黑、重、粗",使钢铁的资源负荷轻质化。同时淘汰了平炉炼钢、小转炉和小电炉等落后工艺和设备。其次,宝钢实施了单体设备节能和系统的节能,建立了节能管理体系。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企业怎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10分)
(2)建设“低碳”社会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试分析作为消费者应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4分)
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灵魂,强调把发展作为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为什么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10分)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为此,我国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进行了50年的野外勘察和测量,收集掌握了大量的有效数据,并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
目前,首批开工项目基本完工。按照规划,工程建成后,东线、中线、西线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中国水资源“四纵三横、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的中华“水网”,长江、黄河儿女不仅可以同饮一江水,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也将实现“南北双赢”。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正确。试对该观点进行评述。(8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等。
根据材料,对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举措做出价值评价。(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