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马歇尔在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时宣称:我们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所谓“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是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
C.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 D.世界市场的自由贸易制度 |
1950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代表苏共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意味着损害大型的集体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包产到组“是违反从经济上、组织上巩固集体利益的”,“会使农业工作误入歧途”。这段材料主要能够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农业
A.坚决反对任何方式的改革 |
B.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 |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
D.其政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理查德·怀特在《美国西部史》中写道:“短短四年(注:美国参加二战的四年),美国西部建起了全国58%的铝工业,90%的镁工业,71%的飞机制造业,52%的造船工业。”他为此惊呼“战争使这个国家向西部倾斜了!”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战争对东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促使工业西迁 |
B.西部地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 |
C.黑人奴隶制废除促进了西部工业经济发展 |
D.政府资金大规模倾注西部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 |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 |
B.抗击外国侵略 |
C.工农武装割据 |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个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