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和疾病。……传入美洲和大洋洲的新疾病给土著居民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并为欧洲的征服和殖民铺平了道路。这些疾病中,天花是由欧洲人传入的。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三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哥伦布交换”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一条例的颁布对英国的直接影响。
(3)材料三、四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色,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中国古代的塑像——秦兵马俑图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平原从西经100度经线以西延伸到落基山脉以东。该地区干燥的气候和较少的年平均降雨量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封锁了黑海出海口,切断了沙皇俄国补给西欧的小麦运输线,美国便担负起为协约国供给粮食的任务。战争给大平原农场主们提供了市场,巨大的需求促使联邦政府和农场主轻率地在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地发展种植业。联邦政府鼓励农场主生产,对生态破坏情况熟视无睹。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迅速扩张,土地能否耕种的生态属性被置之不理,生产成了压倒一切的主题,战争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战争需求促进了大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兴起,拖拉机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大平原的农业生产,拖拉机不仅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代表着一种生态文化观念,它的使用影响了农场主的心态。农场主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并未激起他们对土地的怜悯之情,机器切断了草根,也斩断了人与土地之间有可能发起展来的情感联系,土地被无情的转化成牟利的资本,农场主得以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事最野蛮的破坏资源的活动。一战结束后,南部大平原的农业生产变得特别依赖国际市场。随后,欧洲开始恢复生产力,小麦价格下跌,农场主的经济状况恶化,农场主最终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采取了新策略,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这实际上即使大平原的农业生产陷入了恶性循环:使用的机器越多,就越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来维持机器的运行,结果使更多的草地受到破坏。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和道格拉斯·赫特《沙尘暴:一部农业的和社会的历史》
材料二 1930年美国大平原地区爆发了沙尘暴,这场持续了近10年之久的生态灾难导致了大平原尘暴区(Dust Bowl)的出现。大平原尘暴核心区包括“堪萨斯西部的三分之一,科罗拉多的东南部,俄克拉何马的锅把尔区,得克萨斯锅把尔区北部的三分之二,以及新墨西歌的东北部”。在这些地区,沙尘暴刮走农作物和土壤,呛死牲畜,甚至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有些农场主沿着美国第66号公路涌向加利福尼亚。这些为寻求出路而历尽坎坷的生态难民就是文学名著《愤怒的葡萄》中流民的原型。
——摘编自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争如何具体地影响大平原农业的发展,从而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尘暴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尘暴带来的危害及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在国际关系的准则下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风林《中苏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材料三】当今国家实力的比拼,已由传统的武力逐渐开始向军事,经济、知识的综合发展程度转移。也就是说,谁的文明成为主流文明,谁将掌握世界。美国就将其经济、高科技和美国文化三者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将共同成为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支柱。
——《中国怎样建设现代文明大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
(2)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喜”、“大悲”分别指什么?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说明中苏关系的“大喜”、“大悲”分别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依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如何成为现代大国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四】杉原薰(日本)提出了如下观点:1945年,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诞生成长起来。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未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除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正在紧随其后。
——新浪财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以谁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
(2)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
(3)材料四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中,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