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入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中方观点是“日本有计划的侵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①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
②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的事实
③日方否认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④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
芮恩斯在《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中写道:“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A.义和团运动 | B.武昌起义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