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花生种子活力与乙烯释放的关系,科学家依据一定的指标将储存的花生种子分为高活力、中等活力、低活力三组,在不同浸种时间中测得的乙烯释放量如下图曲线所示。另外,测定了种子中部分化合物对乙烯释放量和种子活力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
0.5mM GA3 |
0.1mM CAA |
1mM CAA |
0.1mM GA3 |
2000ppm B9 |
500ppm B9 |
250ppm B9 |
乙烯量增加的百分数(%) |
48 |
52 |
266 |
8 |
-100 |
-51 |
-18 |
种子活力提高的百分数(%) |
26 |
32 |
21 |
5 |
-67 |
-32 |
-21 |
(1)本实验所用种子应先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_______。从图中曲线可知,低活力种子比高活力种子 。
(2)CAA是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从表中数据可知,在较_______浓度下,对提高种子活力更有利。与0.5mMGA3相比,0.1mMGA3对种子活力的影响是 。
(3)B9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它也能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但它不是在植物体内产生的,所以不属于 。
某校生物教师在讲授完“生态系统”这一节后,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工具制
作“生态瓶”,做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演示实验。
提供材料和工具
材料:1000mL玻璃标瓶1个,活小虾2—3只,池塘中的绿藻1小团
工具:石蜡、烧杯、电炉和干净毛笔
(1)试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答出详尽要点)
(2)某同学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标本瓶冲洗干净,装入约900mL新鲜干净的河水,再向瓶内放入小虾和绿藻,
然后盖上瓶盖。
②将石蜡放入烧杯内,用电炉升温使杯内石蜡溶化,再用毛笔取石蜡液把瓶盖口密
封好,使之不透气。
后来发现这样做的生态瓶中的小虾,生活不久就死亡了。若要使瓶中的小虾
长期生存,还应如何做?
③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如图),进行四项独立的实验,前三项实验从供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空,实验四作简答。供选答案:
A.CO2+H2O | B.乙醇+CO2![]() ![]() ![]() 甲 乙 丙 上清液 沉淀物 匀浆 |
C.H2O+O2 | D.无反应 |
(1)实验一: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C6H12O6溶液,
各试管的最终产物:
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实验二: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加丙酮酸,各试管的终产物
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一,各试管的终产物是:
甲是:_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4)实验四:向三个试管分别滴加等量的萤光素(从萤光虫尾提取的可以发光的物质),重复实验一和实验二。从理论上分析,发出萤光最强的是实验________中的________试管。理由是_____
___.
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研究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1)叙述和解释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每分钟产生气体柱的长度)。
①0%到0.4%
|
泡菜是我国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有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的时期,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1、2、3号容量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0.6kg新鲜莲花菜②再在坛中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③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亚硝酸含量以及煮沸后的含量④用水封坛,放在15~20℃环境中⑤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5天
所得数据如下表所列: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未加热)及与加热情况下的对比
![]() (mg/kg) 时间 |
未加热[ |
加热 |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
封坛前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第4天 |
0.6 |
0.2 |
0.8 |
0.6 |
0.2 |
0.8 |
第8天 |
0.2 |
0.1 |
0.6 |
0.2 |
0.1 |
0.6 |
第12天 |
0.1 |
0.05 |
0.2 |
0.1 |
0.05 |
0.2 |
第16天 |
0.1 |
0.05 |
0.2 |
0.1 |
0.05 |
0.2 |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项研究中,要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曲线及表中的数据,。你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3)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你认为是什么?
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它以瓶状带盖的叶捕捉昆虫,并以其分泌物消化虫体。
为检测此分泌物的性质,有人做了如下实验:
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1cm3瘦肉块,向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分泌物
,向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振荡两支试管,然后将两试管下半部浸入35℃左右的温水中,2小时后观察发现,甲试管内瘦肉块明显变小,乙试管内肉块无明显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该分泌物中可能含有 酶。
(2)甲、乙两试管中, 为对照组。
(3)若要验证温度对分泌物活性的影响,可取丙、丁两支洁净的试管,两试管内均应加
入 ,并将两试管分别放入 中,2小时后观察试管内瘦肉块的变化。
(4)若验证pH对分泌物活性的影响,可再取戊、己两支洁净的试管,两试管所加入的
成分与丙、丁试管相同,向戊、己两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
溶液,2小时后观察两试管瘦肉块的变化。
(5)若将甲试管内的瘦肉块改为马铃薯块,其他条件不变,你预测马铃薯块有无明显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