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ɡ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后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
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
阅读短文,完成12—15题
车过陇西
张 震
在甘肃陇西办完事,我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检票后直接进入站台。陇西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站,其设施却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从兰州发往西安的列车,离到达陇西站的时间还有一小时,我看候车的时间还长,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一支烟刚吸完,车站的广播里就传出一个女声:“旅客同志们,由上海发往西宁的列车,就要进站了,请做好上车准备。”
声音刚结束,我便把头抬起,向着铁路的东端望去,果然,绿色的列车,由远而近,有节奏地驶来。当列车在站台上刚刚停稳,我就看见从两边的山坡上,冲下三四十个小孩,提着篮子,捧着红枣,拎着装有小松鼠的竹笼,奔向车窗。“叔叔,买几个苹果吧。”“阿姨,这红枣刚摘的。”“买只松鼠带走吧,城里没有。”
几十个孩子分散围着火车的车窗,踮着脚,仰着脖子,语气恳切,连声不绝。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了,车轮又开始转动,向西而去。有十几个孩子卖掉了手中的东西,笑眯眯地数着零钱,向一个穿黑衣的稍大一点的男孩走去,把钱交到他手里。那个男孩,单腿跪地,在一块石头上,一面数着钱,一面仔细地登记。
当一个手提竹笼没有卖掉松鼠的小女孩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一把拉住她,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钱交给那个男孩?”这个女孩看了我一眼,说道:“我们要请回老师。”
原来,这三四十个孩子,都是离车站二十多公里远的一座山里小学校的学生。学校唯一的一名老师,因一年多没有领到工资,含泪走了。他们为了能重新上学,就各自拿出家里的东西,在那个穿黑衣服男孩的带领下来到车站。
从兰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停靠在站台边,这是我要乘的列车。我验了票,走进车厢,这时孩子们又围了过来,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我听到这一声声叫卖,心里如针扎一般。还没等放下行李,我便对周围的旅客大声说:“这里的苹果好吃,这里的红枣新鲜,这里的孩子不会骗人!”
当那个手提竹笼的女孩走近我的车窗时,我连忙喊道:“这松鼠多少钱?”“叔叔,这原来是自己玩的,你看着给。”
我递过一张伍拾元的纸币,说:“够吗?”“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车轮转动了,我赶紧把头伸出窗外,伸长胳膊,将钱塞进她的手里。车速渐渐快了,她已经无法将竹笼递上来,她一边跟着列车,一边喊着:“叔叔,给你松鼠,给你松鼠……”
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
(《雨花》2008年4期)
12.文中第1节,作者写陇西站的设施“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有何用意?
13.如何理解“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这句话?
14.请比较文中一个细节描写的优劣:
原文:“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改文:“叔叔,谢谢你。”她喜出望外地接过我递过去的钱。
15.文章最后写道:“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请结合全文,合理推断作者动情的缘由。
阅读短文,完成9—11题
半个世纪的约定
(美)恺丽·马斯汀 王流丽译
那是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意英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当英军占领了整个阵地,并从西面切断地中海沿线的公路时,意军便兵败如山倒了。胜利的英军正忙于清点数量庞大的战俘的时候,一个名叫约瑟夫的英军炊事班的小伙夫,正像往常一样前往驻地仓库准备食物。就在推开仓库大门的一刹那,约瑟夫看到在蔬菜架的后面有一个黑影艰难地躲闪了一下,然后就不动了。
走近之后,约瑟夫才发现那黑影是个穿着意军军服的少年,因为伤势严重和刚才的惊吓,已近昏迷。那一刻,约瑟夫十分犹豫,很显然,躺在自己面前的是敌军的一分子,理应报告上级,可这少年也将必死无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深深的怜悯油然而生,约瑟夫决定把这个少年先藏起来再说。
约瑟夫偷偷找来一些牛肉,熬制了一小锅浓汤喂那少年喝下。也许是年龄相近,再加上都会一点法语,他们俩渐渐熟悉起来。少年名叫艾维尼,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伊夫尼亚镇,刚满17岁就被迫参军作战,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被人杀害了。艾维尼对约瑟夫说:“你知道吗,就在我知道快死的那一刻,你喂我喝了一勺牛肉汤,那种又香又暖的感觉一下子把我拽了回来,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亲。”
在约瑟夫的帮助下,艾维尼在小镇的硝烟中藏了整整14天。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他们相约如果能活到和平到来的那一天,一定互相走访,再叙友谊。
战争结束后约瑟夫回到了故乡,发现亲人早已离散,于是动身前往意大利寻找艾维尼。而在伊夫尼亚镇,他被告知艾维尼早已战死沙场。落寞中的约瑟夫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就留在这个小镇上,以卖牛肉汤为生。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约瑟夫携妻子回到英国故乡。在镇上最好的餐馆里用餐时,一位老人摇着轮椅来到他桌边,轻轻地问:“您是本地人吗?您可参加过二战中的西迪巴拉尼战役?”约瑟夫有些不解地说:“的确是这样,可您是怎么知道的呢?”那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了:“您曾在那个埃及小镇上遇到过一个名叫艾维尼的意大利少年吗?”约瑟夫惊讶得一下子站了起来:“难道你是……”老人点点头喃喃地说:“五十多年了,我逃出迪巴拉尼的路上被一颗炮弹炸断了双腿。抢救我的医务人员只在我身上找到写着你家乡地址的字条,所以当我再一次逃离死神后,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到这里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吧,就留在这里开了一家餐馆,卖你曾经用来救我的牛肉汤。每一个前来用餐的客人都会被要求签名,而每一个与你同名的客人我都会亲自询问,这一问,居然就过去了五十年……”
一年后,约瑟夫和艾维尼一起在当年患难相交的埃及小镇开了一家牛肉汤餐馆,用这平凡温暖的食物来纪念他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友情,以及穿越了残酷战火硝烟的温暖人性。
(《环球时报》2008年3月14日)
9.合理分析和推导约瑟夫发现艾维尼的那一刻,何以会“十分犹豫”的缘由。
10.简要分析“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在情节的构思中所起的作用。
11.“牛肉汤”见证了约瑟夫和艾维尼半个世纪的友谊,根据全文所写内容,文中几次写到“牛肉汤”,请具体说明。
阅读短文,完成5—8题
不可预知的奇迹
奥蒲娜
老人出现在克里斯蒂安眼前的时候,他正准备卧轨自杀。由于经济持续萧条,当时许多美国人纷纷选择自杀,年轻的克里斯蒂安也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解脱。“为什么选择轻生?仅仅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吗?”老人问。“还需要更多的理由吗?”克里斯蒂安抱着头,“我大学毕业两年了,但我却养不活自己,你说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你怎么知道下一个城市的结果会一样?一直往前走,你会看到一道神奇的光亮向你招手,你会看到一只飞鸟向你飞来!那道光、那只飞鸟会带着你飞向未来!”老人似乎在背诵童话故事中的精美语言,克里斯蒂安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一个以乞讨为生的老人嘴里说出来的。
深夜,克里斯蒂安终于到达老人所说的那个城市,当他走到一个空旷的广场时,已经疲惫不堪,再也不想往前移动半步,他一屁股坐在广场边的长木条椅上,浑身瘫软下来。“当,当……”突然,一阵响亮的钟声将克里斯蒂安惊醒。他睁开沉沉的眼皮,光,真的有一束光亮向他投射过来,一只硕大的山鹰展着坚强的翅膀,在光影中向他飞来。克里斯蒂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猛地坐了起来,又用力擦了擦眼睛,没错,老人没有骗他!第二天,克里斯蒂安再次踏上寻找工作的艰辛之路,他相信这座城市会给他带来好运,只因为那道神奇的光亮,那只振翅高飞的山鹰。
20年后的一天,也就是1988年的4月17日,美国阿诺哈公司的243号航班在7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头等舱顶部突然爆裂,飞机瞬间处于失压状态,随时都会被空气撕成两半。经验丰富的机长硬是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绝不放弃的信念,在和气流、高山、海洋、信风搏斗了13分钟之后,将飞机成功迫降在毛里岛机场,除了一名空姐被抛出舱以外,其余乘客和司乘员全部获救。这是世界航空史上不可复制的一个奇迹,驾驶243号航班的机长就是克里斯蒂安。当后来记者追问是什么让克里斯蒂安如此充满自信成功迫降时,他想都没想就答道:“是20年前希洛广场的那道光,那只飞鸟!”
那只飞鸟其实只是希洛广场钟楼上的一只雕塑,每天深夜12点,当钟声准时敲响的时候,广场的探照灯就会亮起,照亮那只振翅的山鹰。
老人并没有编造童话,但他却挽救了20年后一个奇迹的创造者。存在是因为它合理,遇到痛苦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给自己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为了那个不可预知的奇迹!
(《大河报》2008年3月20日)
5.根据上文,分析克里斯蒂安当初为什么准备卧轨自杀?
6.在克里斯蒂安陷于绝望时,老人的一句话改变了他怎样的命运?
7.文章前面多次写到“那道光、那只飞鸟”,文章直到倒数第二小节才交代了它的来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8.联系全文,请分析“那道光、那只飞鸟”与“不可预知的奇迹”之间的内在关系?
阅读短文,完成1—3题
小提琴的力量
(澳大利亚)布里奇斯
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花园别墅。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一些东西。看来他是个小偷无疑,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就在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听见我的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我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我语气平缓地说。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我破例没有去湖畔的公园散步,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我的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爱的,你说的没错。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看见妻子并不明白我说的话,我就将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愿意再听我讲述一个故事吗?”妻子迷惑不解地点了点头。“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整天和一帮坏小子混在一起。有一天下午,我从一棵大树上翻身爬进一幢公寓的某户人家,因为我亲眼看见这户人家的主人驾车出去了,这对我来说,正是偷盗的好时机。然而,当我潜入卧室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我一下子怔在那里。那个女孩看见我,起先非常惊恐,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她微笑着问我:‘你是找五楼的劳德先生吗?’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机械地点头。‘这是四楼,你走错了。’女孩的笑容甜甜的。我正要趁机溜出门,那位女孩又说:你能陪我坐一会儿吗?我病了,每天躺在床上非常寂寞,我很想有个人跟我聊聊天。我鬼使神差地坐了下来。那天下午,我和那位女孩聊得非常开心。最后,她又索性将那把阿马提小提琴送给了我。就在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公寓,无意中回头看时,我发现那幢公寓楼竟然只有四层,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居住在五楼的劳德先生!也就是说,那位女孩其实早知道我是一个小偷,她之所以善待我,是因为想体面地维护我的自尊!后来我再去找那位女孩,她的父亲却悲伤地告诉我,患骨癌的她已经病逝了。我在墓园里见到了她青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
三年后,在墨尔本市高中生的一次音乐竞技中,我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我一直觉得梅里特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梅里特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我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我摇摇头。“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今天!”梅里特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我彻底完蛋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梅里特含泪打开琴匣,我一眼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提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梅里特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我,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我的眼前,原来他就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位女孩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她的纯真和善良曾经是怎样震颤了两位迷途少年的心弦,让他们重树生命的信念!(《读者·人文读本》)
1.作者明明知道少年是个小偷,为什么却故意说:“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这一做法曾受到哪一句话的启示?有怎样的深刻立意?
2.在第2节中,为什么“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让“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这样写自然合理吗?说明理由。
3.联系全文,分析标题《小提琴的力量》中“小提琴”在整篇文章构思上的作用以及它所具有的某一种力量。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感谢生命李丹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层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9)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1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的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1.在这篇散文中, ( 1 )开头部分对漫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
答:( 1 ) 作用是
( 2 ) 原因是:①
②
2第8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3.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是说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
D.引用圣经和唯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