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 | B.土地兼并 | C.赋税沉重 | D.重农抑商 |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
1911年中国草帽辫(欧洲妇女装饰用品)输往欧洲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年又增至771万余两。同期中国面粉畅销英、法、俄、东南亚等国。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A.海外市场影响着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辛亥革命冲击了西方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D.传统手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入侵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