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材料三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请回答:
(1)“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法制发展的角度,简述1640年—1720年代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国范儿”产生的时代背景。
(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对“魏晋风度”、“贵族精神”和“民国范儿”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帝国体制,一个管辖全国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在行政体制上,废除西周的封建制,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巨细靡遗,法制桀然,虽百世可知也。立国创制,虽是群贤合力,究竟是一人领导,功不可没。
——唐志刚《袁氏当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始皇对“政治体系的设计”具有什么特点,这一政治体系在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问题分别是什么?从中国制度史的发展来看,秦始皇的“政治体系设计”具有怎样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先生为民国的政治体系做出了怎样的设计?为何已有总统制,又采用内阁制?
(3)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对政治体系的不同设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
材料四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期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经济上、文化上日本明治维新“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措施。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省张掖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材料四  2011年2月21日,由中国导弹护卫舰“温州”舰、“马鞍山”舰组成的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自 2008年12月26日以来,中国海军已先后派出20艘次舰艇、18架次飞机、6 700多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共为3 400余艘中外船舶实施了安全护航,并多次圆满完成与外军联合护航、联合演习,以及友好访问等任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材料一、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2分)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