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发大夫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
| A.兼爱 | B.以礼入法 | C.致良知 | D.仁政 | 
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主要是( )
| A.“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 
|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 D.倡导“三纲五常” |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