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夏明钢的描述‘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②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③两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④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④③ | B.①③②④ | C.②③④① | D.③④②①![]() |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西沿运河塘路,南至拱宸桥脚,北至瓦窑头,东至陆家务河,径直3里,横约2里,周11.2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杭州商埠之开辟是根据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二十一条”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