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命业副之副:担任副将 |
B.间至雁门北口间:道路中间 |
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引:退兵 |
D.即拊膺大恸拊膺:捶着胸膛 |
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所获倍于人 | B.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C.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 D.因指陈家谷曰 |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 |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谋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后面课外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邵道人传
李梦阳
邵道人者,蜀人也。至庆阳,年七十余矣。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
(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释】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当:适合 |
B.道人微笑颔然之颔:点头 |
C.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始:起初 |
D.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弊:通“毙”,死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碗列诸案 | B.更为造美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文王以民力为池为沼 ![]() ![]() |
C.若往聘于某氏乎 | D.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 |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鸣而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来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
B.邵道人喜欢替人看病,而且从不收钱,只需病家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月拿出一尺布作衣服里子,布够了,便不再拿取。 |
C.邵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争相来观看。道人让乡里人用碗盛好水摆放在桌案上,无论有多少碗水,他都会一饮而尽。 |
D.邵道人临死前的那天晚上,屋脊上发出了金戈铁马般的声响,弟子们都很害怕,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邵道人已经死去。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课内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
B.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只是。 |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蹙:收紧。 |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诸侯王。 |
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暴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
B.①④/②/③⑤/⑥ |
C.①/②④/③⑥/⑤ |
D.①/②④/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 |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 |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舜染于许由、伯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
B.此五君者所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以其行理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5分)
(2)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生神宗皇帝、岐王颢……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内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迁其官,后谢曰:“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辞之。神宗立,尊为皇太后。帝累欲为高氏营大第,后不许。久之,但斥望春门外隙地以赐,凡营缮百役费,悉出宝慈①,不调大农②一钱。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珪等见太后帘下。后泣,抚王曰:“儿孝顺,自官家③服药,未尝去左右,书佛经以祈福,喜学书,已诵《论语》七卷,绝不好弄。”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珪等再拜谢且贺。是日降制,立为皇太子。又阴敕中人梁惟简,使其妻制十岁儿一黄袍,怀以来,盖密为践阼仓卒备也。
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蔡确欲献谀以固位,乞复其官。后曰:“遵裕灵武之役,涂炭百万,先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能寐,圣情自是惊悸,驯致大故,祸由遵裕,得免刑诛,幸矣。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确悚悚而止。
廷试举人,有司请循天圣故事,帝后皆御殿,后止之。又请受册宝于文德,后曰:“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况天子正衙,岂所当御?就崇政足矣。上元灯宴,后母当入观,止之曰:“夫人登楼,上必加礼,是由吾故而越典制,于心殊不安。”但令赐之灯烛,遂岁以为常。
侄公绘、公纪当转观察使,力遏之。帝请至再,仅迁一秩,终后之世不敢改。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
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后见其来,曰:“汝来何为?得非为用臣等游说乎?且汝尚欲如曩日,求内降干挠国政耶?若复尔,吾即斩汝。”媪大惧,不敢出一言。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元祐八年九月,属疾崩,年六十二。
(《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节)
注释:①宝慈即宝慈宫②大农:北宋管理财政的部门③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不豫,浸剧剧:厉害 |
B.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颔:点头同意 |
C.从父遵裕坐西征失律抵罪从父:跟随父辈 |
D.有司请循天圣故事故事:先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珪等再拜谢且贺示赵弱且怯也 |
C.是由吾故而越典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D.后见其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皇后因母亲的关系自小就生活在宫中,因与英宗皇帝同岁而被指婚。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临朝“执政”的女性之一。 |
B.在儿子病重期间,高氏从谏如流,当机立断,“阴敕”“密”可见临危不乱,安排周密,表现出她非凡的理智、才能,因此,听政九年,天下太平。 |
C.从做皇后到做太皇太后,其间,高氏拒绝提拔自己的弟弟、侄子,多次拒绝为家族修建府邸,拒绝宽恕自己的娘家人,表现了这位女性的高尚品行。 |
D.高氏公私分明,以身作则,如自己出钱利用朝廷赏赐的“隙地”为“高氏营大第”,不用国家一分钱;力行节约,拒绝使用上供之物等;加之她执政能力,“女中尧舜”,名副其实。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肉未冷,吾何敢顾私恩而违天下公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巡按四川。都指挥郭赟与清军御史汪琳中交通为好利,通劾奏,逮治之。三殿灾,偕同官何忠等极陈时政阙失。忤旨,出为交耻清化知州。
宣德元年,黎利反,王通战败,擅传檄割清化、迤南畀贼。贼方围清化,通与指挥打忠坚守,乘间破贼,杀伤甚众。贼将遁而檄至,通曰:“吾辈杀贼多,出城必无全理,与就缚,曷若尽忠死。”乃与忠益固守。贼久攻不下,令降将蔡福说降,通登陴大骂。贼知城不可拔,引去。及还京,宣宗大奖劳之。
景帝监国,以于谦、陈循荐,起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俄进郎中。帝即位,进右副都御史。也先犯京师,别部攻居庸甚急。天大寒,通汲水灌城,水坚不得近。七日遁走,追击破之。
景泰元年召还。时杨洪督京营,命通参军务兼理院事。言:“诸边报警,率由守将畏征调,饰诈以惑朝廷:遇贼数十辄称杀败数千。向者德胜等门外不知斩馘几何,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辇下且然,何况塞外。且韩信起自行伍,穰苴拔于寒微,宜博搜将士中如信、苴者,与议军事。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禄之人,憎贤忌才,能言而不能行,未足与议也。”意盖诋谦与石亨辈。谦疏辨,言:“概责边报不实,果有警,不奏必致误事。德胜门外官军升级,惟武清侯石亨功次册当先者万九千八百余人,及阵亡三千余人而已,安所得六万之多?通以为滥,宜将臣及亨等升爵削夺。有如韩信、穰苴者,乞即命指荐,并罢臣营务,俾专治部事。”疏下廷议。廷臣共言谦及石亨、杨洪实堪其任;又谓通志在灭贼,无他。帝两解之。寻敕谦录功,不得如从前冒滥,盖因通言而发也。给事中覃浩等言通本以知兵用,不宜理院事,乃解其兼职。
塞上军民多为寇所掠。通请榜诸边能自归者,军免戍守三年,民复徭役终身。又请悬封爵重赏,募能擒斩也先、伯颜帖木儿、喜宁者。已,又言:“古之将帅务搜拔众才,如知山川形势者可使导军,能腾高越险者可使觇敌,能风角鸟占者可使备变。今军中未见其人,乞敕廷臣各举所知,命总兵官杨洪、副将孙镗同臣考验。”诏皆行之。
天顺三年致仕。成化六年卒。赐祭葬如例。
(节选自《明史·罗通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忤旨,出为交耻清化知州杵:抵触,不顺从 |
B.贼知城不可拔拔:攻取 |
C.并罢臣营务,俾专治部事俾:使 |
D.民复徭役终身复:恢复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与忠益固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而获官者至六万六千余人泉涓涓而始流 |
C.未足与议也微斯人,吾谁与归 |
D.能腾高越险者可使觇敌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通是吉水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担任御史职务时,罗通发现都指挥使郭赞和清军御史汪琳中互相勾结就上奏弹劾,朝廷逮捕并治了郭赞的罪。 |
B.宣德元年,罗通与指挥打忠在王通战败割让土地给黎利的情况下,坚守清化城,打败了叛军的进攻。回到京城后罗通受到宣宗皇帝的奖赏和犒劳。 |
C.罗通在景泰元年参知军务并兼理都察院时,曾经上疏要求严肃军纪,杜绝冒领军功,同时建议从军中选拔优秀人才。皇帝听从了罗通的建议。 |
D.罗通曾经请求皇帝用高官厚禄招募能够擒杀也先、伯颜帖木儿和喜宁的人。不久,罗通又进言希望能选拔那些具备引导、侦查和预警等才能的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将遁而檄至,通日:“吾辈杀贼多,出城必无全理,与就缚,曷若尽忠死。”
(2)诸边报警,率由守将畏征调,饰诈以惑朝廷,遇贼数十辄称杀败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