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指出:权力的虚化,为英王赢得国民的爱戴而非痛恨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在贵族政治早已没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较好地维持了王室的形象,赢得了多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实质上反映出
A.“统而不治”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
B.英国贵族政治出路在于维护王室尊严 |
C.“统而不治”暂时维护了英国贵族政治 |
D.英国王室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爱戴 |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
A.荀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夫之 |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A.顺应天意 | B.加强集权 |
C.推行教化 | D.独尊儒术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墨子》 | B.《老子》 |
C.《韩非子》 | D.《论语》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己复礼 | D.礼法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