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
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精卫①顾炎武②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 |
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 |
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
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
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那些情感?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
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