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宋朝某人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
A.重视商业的作用 | B.提倡重农抑商 |
C.重视农业的作用 | D.提倡农商并重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
C.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 B.上海地区 | C.苏杭地区 | D.珠三角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