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历史学家称其为“近代史”。下列选项最能代表近代历史发展特色的是()
A.人文主义兴起,社会走向世俗化,宗教信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
B.工业发达以后,农业的产值![]() ![]() |
C.封建制度解体,民族国家兴起,政治权力结构由分权走向集权 |
D.中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新产物,也是近代社会变化的主要推手 |
诗人写了一首《咏牡丹诗》,其中有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他因此遭到诛戮。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也变成“从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这种情况应是发生在()
A.明朝中期 | B.清朝初期 | C.清朝末期 | D.民国初年 |
有位传教者到了中国,他先剃去头发,穿上僧服,后来又脱去僧服,换上儒服。他把所传的宗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和儒”、“超儒”。为求与中国结合,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许信徒祭拜祖先。与以上传教活动特征相符的教派应该是()
A.印度佛教徒 | B.伊斯兰教徒 | C.耶酥会士![]() |
D.太平道道士 |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如下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处于他的推荐。”该段文字叙述的内容特征符合()
A.汉代内外朝 | B.唐代三省六部制 | C.明代内阁制 | D.清代八旗制度 |
日本某古寺留存有一份珍贵文件记载:“癸丑,春三月,明州(今宁波)来船两艘,其中,祥兴号满载丝绸、陶瓷,另附铜钱七万,《史记》、《汉书》、《三国志》各十部;《四书集注》百部;佛教经典数百部。”这一份文件最早可能出现于()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元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