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二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图一 美国,1947年 图二 捷克斯洛伐克,1949年
(1)依据材料中的文字和图片,请用最精炼的语言分别概括图一、图二的主题。(4分)
(2)以上两幅漫画观点迥异,请具体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据此,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幅漫画的历史价值?(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欧亚大陆一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大部分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叶,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体积庞大的必需品的交换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大西洋贸易的情况尤其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所以它们进口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谷物、鱼、布匹和金属产品。它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给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给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给运到欧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从1500年到18世纪末,世界之间的贸易有何变化?2分 结合所学分析贸易发展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到19世纪,他们以其强大的帝国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了全球。他们还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的典范。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到19世纪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控制世界的原因。8分
材料三 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根据本法,联合王国与当时仅有的白人占优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和纽芬兰组成英联邦;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共戴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自治领议会具有废止或修正与英国法律相抵触的法律、命令、规则或规章的权力。凡未经自治领明确请求并得到其同意,英国议会无权代为立法。在对外事务上,规定自治领有独立的外交权,可派出及接受外交使团。除纽芬兰外,都可在国际联盟中派遣自己的代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英国与其自治领的关系有何变化,2分并分析其调整的原因。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和调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渡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一一亚当·斯密《国富论》 (1776年)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述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
(4)概括说出以上内容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
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人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材料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
中国妇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不同际遇,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病故,“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有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礼仪》)
材料二如图,见下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的主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对妇女解放的作用,并分析妇女解放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
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