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1903年)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⑵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材料四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职能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
里,公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约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而消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认同”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摘编自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 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摘编自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 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点。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等方面存在集体记忆的理解。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