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
| A.进行全面的改革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建立苏维埃政权 |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 C.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 D.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
开辟新航路的著名航海家迪亚士曾这样说道:“(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句话反映了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动力之一是
| A.发财致富 | B.扩展贸易 | C.传播基督教 | D.拓展殖民地 |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中国客观上仍然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
| B.当时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发展 |
|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
| D.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举措 |
| B.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 C.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
| D.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①自然经济的基本特性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④传统的“农商皆本”思想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