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表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
1870 |
1896~1900 |
1913 |
比例 |
78% |
74% |
72%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 B.土地集中加剧 |
C.农业技术进步 | D.海外贸易拓展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