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市 隐 斋 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得君作记     渠:他。
B.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者辨:区别。
C.出一致       处:退隐。
D.以诗酒诸公间     游:游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以我故为之皆出于此乎
B.容或有之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胁肩入市于是乘其厉声
D.予于此犹有未满者斯天下之民至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以“夫隐,自闭之义也”为前提,通过鲜明的比较,分析了大隐与小隐、真正的隐居与沽名钓誉之徒的假隐居的不同。
B.娄公自题斋名为“市隐”,又广邀文人墨客赋诗作文,宣扬隐居的乐趣,但因对隐逸的认识不同,他的良苦用心没有被元好问理解。
C.文中用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的隐士不用修饰,无需声名,从而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欺世盗名假隐士。
D.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没有对斋本身作叙述描画,而是以作者与李生论辩是否为娄公作记的对话来结构全篇,层层深入,以理取胜。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言 身 之 文 也身 将 隐 焉 用 文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爱 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
(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丧:交互子孙之不甚惜:对待
B.思厥祖父: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赂秦耶:全部,一概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迅速终继五国灭:改变
D.后秦击赵者:第二次以天下之大:如果

选出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

A.日削割,以趋于亡强者夭而病者
B.驼种树李牧连
C.不有佳,何伸雅怀一夫
D.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天下之民

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赵尝五战于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D.祸患常积于忽微且何谓阁子也

下列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人事 B.不抑耗其实而已
C.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D.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下列各组中加线实词的解释(括号内),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穷尽)记\西伯拘而演(推演)《周易》
B.不韦(迁徙)蜀,世传《吕览》\草创未就,会(适逢)遭此祸
C.(考订)其成败兴坏之理\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任)
D.仆(确实)已著此书\垢弥(满)甚耳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司马迁“忍辱而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思垂空文以自见        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⑤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⑥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以抒发满腔的愤激之情。
B.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C.最后司马迁针对任安的指责,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及其不能推贤进士的原因。
D.司马迁虽有为写史而活的决心,但从他复信的最后几句还是可以看出他满腔的愤怒之情。

翻译下列句子
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⑵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对下列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之以严刑  董:监督
B.谦冲而自  牧:调养
C.慎始而终  敬:敬重
D.能而任之  简:选拔

下列加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根不固求木之长\垂拱
C.岂取之易守难乎\臣闻求木长者
D.而况明哲乎\青取之

下列“六思”中,全都针对唐太宗贪图享乐的一组是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⑥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⑤④

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与写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意;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⑵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⑷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⑸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害?”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日:“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蹭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吏,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莱、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贷。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之为唯:希望
B.尚奚子言顾:考虑
C.海之商绝:横渡
D.何月之拘:限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不敢烦政敢烦执事
B.且公虽贵无留资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公于是乎贤远人激义而死焉者也
D.公北归宋何罪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3分)
(2)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4分)
(3)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 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 显:显达
B.施贷以赒乡 务:致力于
C.奸发伏,逆见随决 破:揭穿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 夺:强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蜀人随之者万计, 观公所为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B.吾惭不及古人,俱后世讥我也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在衮冕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数以告,得还第

无伤也,是仁术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3分)
(2)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3分)
(3)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