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黑棉花 白棉花
谷禾
满眼的棉株枝繁叶茂,绿得逼人,手掌般的叶片层层重叠,密密地反射着白花花的日光。
棉垄间,只穿着短袖汗衫或光了脊背的棉农,身背手压式喷雾器,向远近的棉株上喷洒着五花八门的杀虫药剂。空气中飘弥着呛人的有机磷味道。我的目光不由扫过最近的棉株,看见棉株根部的叶子正在往地上滴着药水,地上落满了各种颜色的虫子尸体,有几只虫子肯定是刚刚中毒,身子抽搐作一团,还在翻滚着挣扎。
十二年后,我也曾再次经过那片棉花地,看到挤挤挨挨的双层别墅式小楼已经把盛大的棉田变成了新的居民区,我走过的田间便道也消失了痕迹,萦绕在我脑际的记忆除了呛人的农药味,已是一片空白。甚至我无论如何,也再记不起自己是如何到达医院的。
小镇医院院子里摆满了木床,床周围无一例外都围着数量不等的人群,空气中的有机磷味道比棉田里更为浓烈。医生说,差不多都是给棉花喷药不小心中的毒,病房太少,只能露天就简。
母亲的身体已十分虚弱,颧骨异常突出,面颊也塌了下去,散乱的头发仿佛刚用水洗过,一缕一缕地紧贴着额头,头发没有遮着的部位汗津津的,嘴唇惨白,面皮下青色的血管隐约可见。我伸手替她抹去额上的汗珠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凉意。我突然变得不知所措……
到第二年,我提出不再种棉花。父亲和母亲却异口同声地回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知道家里日子的艰难,顿时失去了争辩下去的底气。后来我曾半开玩笑地问母亲那次中毒有没有看见阎王爷的样子。母亲认真地摇头说没有。她接着又说,我只是在一片没有边际的棉花地里坐着,我的周围和身下铺展开来的却是拾好的雪白的棉花,堆得比棉花厂的棉垛还高,村里许多中毒和服毒死的老老少少都坐在上边哭,被泪水打湿的白棉花慢慢就变成了黑棉花,最后变成了漫天飞舞的漆黑的纸灰。
母亲说着,眼睛不再看我,而是望向了村外的棉田,仿佛一地的黑棉花正在迎风怒绽。母亲的自顾自说也把我带入了对棉花的再一次审视和打量。
黄淮腹地种植的主要作物里,棉花的经济和实用价值都比较高,种植和管理当然也少不得花费功夫。各种虫害、病害的侵袭却最闹心。棉农从镇上买来了各种国产和进口农药,一遍遍地喷洒上去。虫子们似乎跟棉农较上了劲,不断增强着抗药性,抵抗着棉农们的虐杀。
这是怎样的血腥场面啊。烈日炎似火,棉农精心选择虫子们一天中抵抗力最薄弱的中午,开始了猝不及防的大规模绞杀。他们身穿短裤和半袖汗衫,有的干脆光着脊背,身背灌满满各种剧毒农药的手压式喷雾器,冲击棉田,仿佛大海中搏击风浪的勇士,喷枪掠过,被触杀和胃杀的虫子噼里啪啦落在地上,痛苦地抽作一团。沾在花叶上的药液和弥漫在灼热的空气中的气雾同时也透过毛孔,悄悄渗进了他们的衣缝和肌体。他们开始头重脚轻,四肢绵软,恶心呕吐,蹲在地上大口喘气,或者支撑不住倒在地上,来不及听见虫子闷得冷笑,就被家人和邻居手忙脚乱地送去医院,像我母亲一样,去死神身边走一遭,倒霉遭殃的此一去就没再回来。挨门挨户探访过村子里多年植棉的乡邻,竟无一例外都品尝过中毒的滋味。
十多年前,我所供职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校的围墙之外,夏季是一望无际的麦海,树木环抱的村庄,仿佛无数漂浮在海面上的不沉的岛屿。秋季则是一波波棉田,秋风吹拂,枝叶由盛而衰,棉桃渐渐露出峥嵘,一瓣瓣的棉花灿然吐绽,雪白的棉絮晃得人心旌摇荡。我站在学校的五层教学楼顶上,极目远眺,心生豪迈,却突然看见了棉田深处的一座座旧坟新坟,心情顿时黯淡了下来,满眼的雪白也渐次熄灭,变成一片苍茫和漆黑。
母亲不幸被父亲喷洒在花叶上的甲胺磷和甲基1605混合液击倒在棉花地里。父亲找到课堂上喊我时,我刚给给学生讲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文中道:“永州之野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选自《散文》2012年第三期,有删节)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枝繁叶茂的棉株,这样写有何作用?
理解“后来我曾半开玩笑地问母亲那次中毒有没有看见阎王爷的样子”的含意。
结合全文,试分析 “黑棉花”在文中的含意。
试探究作者写本文的目的,至少答出两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①,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节选自《肖邦故园》)
注:①蔚蓝的色调: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善用蔚蓝的色调表达幽远而深邃、宁静而安详的自然之景。
肖邦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是指什么色调?为什么这么说?
如何理解文中“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 七 块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①。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见赛没听见,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用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注】①格色:北方方言中指特殊,与众不同,多含贬义。
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朱光潜
①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比如园里有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③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⑤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了
⑥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⑧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⑨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⑩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选自《谈美》,有删节)
本文题目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请你说出在文中具体指哪三种态度?每一种态度各有什么特点?分条说明。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的“《采采卷耳》《孔雀东南飞》”和“秦始皇并吞六国、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这两类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请具体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的由来
[法]安·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了。这时,小说家保尔·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一位惊愕之下,抬起头来,停下不画了。
“不行!”葛雷兹又嚷道,“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现在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不走运的,成千累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要刺激他们一下,比埃·杜什,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宣布你要到北极去作画啦,上街穿得像埃及法老一样啦,开创一个画派啦……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
这时,飘来一缕奇妙幽微的清香,宣告涅夫斯卡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位美艳的波兰女子,她那深紫色的眼睛使比埃·杜什赞赏不已。她订有几份名贵的杂志,这些刊物都不惜工本精印三岁孩童的杰作。她坐下把腿搁在长沙发上,瞅了一眼画布,顺便摇晃了一下金黄色的秀发,娇嗔地一笑:
“昨天,我看了个展览,”她的嗓音珠圆玉润,柔婉娇媚,“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
“蛮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婉转的,娇媚的,然后,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比埃·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的……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受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说道:
“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涅夫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俊彦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肖像分解画派。在你之前,所有肖像画家,出于无知,都致力于研究人物的面部表情。这真是愚不可及!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几只蟋蟀。实业家的肖像,就用河边的树、街上的人流来表现。比埃·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也没有,”葛雷兹说,“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吹捧吧……”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一片赞叹声中胜利结束。
美丽的涅夫斯卡夫人,那么柔婉娇媚,珠圆玉润,香气袭人,跟着她的新名人,寸步不离。
“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一停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浓烟,说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
……
一位有名的画商,抓住画家的袖子把他拉到墙角,说道:“好家伙,真有你的!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等最后一位观众离去,葛雷兹把门关上,兴高采烈,把手往袋里一插:
“哎,老兄,”他说,“你信不信,他们全给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制不住地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突然喝道:“你这蠢货!”
“蠢货?!”
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深意……”
小说家愣住了。
“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劝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你能说说它们的深意在哪吗?!”
“难道你,”比埃·杜什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答道,“
请说出加点词语在小说中的意思。
①“蛮好。”她用唇尖轻轻吐出两字。
②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赏析文中画线句。
请概括画家的形象。
请先在结尾补写一个句子,再说明补写的理由。
补写:
理由:
请对画家的“成功”写出你的两点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抒发自我、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近几年来,视频共享网站、个人博客及微博、社交网站、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等新型网络服务日益发展。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网民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民开始主动参与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这一趋势被称为“Web2.0”,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参与式互联网”。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就是“网民”。《时代》总编施滕格尔的理由是:Web2.0的迅猛发展使得网民自创内容和参与程度爆炸式地增长,他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以前评选年度人物的标准是影响千百万人,现在的年度人物就是千百万人本身。
“参与式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已经影响、改变了社会其他领域。有论者甚至认为Web2.0成全了真正的“网络民主”。在互联网和博客出现以前,所谓新闻传播是大型媒体、新闻企业以及专业记者的特权,一般民众无缘享用。博客等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原先处于新闻被动者地位的观众能够参与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的新闻传播自由。特别是Blog和RSS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或“一对一”的状况,变成现在的“多对多”。以博客为代表的新闻形式被称为“公民媒体”,它对被政治势力、商业资本以及职业群体所左右的主流传播业是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挑战,这必将给社会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积极的引导。
但Web2.0的草根新闻和网民表达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大量博客内容空洞、流水账似的写作方式,难免让人在Web2.0的浪潮过后感到一些空虚。这一点相信在国内论坛和博客上逛过的人们都有同感:口水很多,亮点很少。
美国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对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发起了攻击,其代表人物安德鲁·金认为,目前的网络民主化带来的是互联网上大量的垃圾,使得各种半吊子和二把刀的言论观点充斥在博客、个人空间之中。“Web2.0实际上传递的是对我们所处世界的肤浅观察而非深度分析,是刺耳的意见而非深思熟虑的判断。”是“无知与唯我论汇合,低品位与暴民统治汇合”。
另一位持相同论点者拉尼尔认为:“这种集体主义几乎就是集体是全知的这一思想的复兴,这与代议民主或精英政治大相径庭。这个思想已经招致了可怕的结果……今天它正被突出的技术行家和未来主义者——在许多情况下我认识并喜欢他们——重新引入,这使得我们面临的危险有增无减。”他认为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头脑之中,维基百科即使倾全体网民之力,也无法与真正的思想家相比。“……大众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智慧甚至没有基本的礼貌,我宁可只注意专业性的价值和受过足够训练的人们的智慧。”
(选自《读书》2011年第2期,有删改)
下面关于“参与式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式互联网 ”出现的内在动力是网民表达自我的愿望,客观条件是网络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B.“参与式互联网”不但使网民的影响力空前巨大,而且可能正在引导“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到来。
C.“参与式互联网”的伟大意义在于使新闻接受者改变了被动状态,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新闻传播自由。
D.“参与式互联网”肯定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它们可能被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浅薄言论“淹没”了。

下面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民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拥有极为宽广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在于它“交互”的传播方式。
B.“口水很多,亮点很少”指国内论坛和博客上广大网民情绪性的话语很多,而真正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意见很少。
C.美国文化保守派人士认为,博客、个人空间只有传递深度分析、深思熟虑的判断,才有可能造就真正的“网络民主”。
D.作者引用安德鲁、拉尼尔等人的意见,借以表明自己对网民表达中“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的不满和担忧。

拉尼尔所谓的“我们面临的危险”指什么?他为什么认为它是“危险”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