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湖 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第⑩段中,“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请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
从文章的整体看,重点写的对象是“铁椅”,但文章的标题却是“湖畔”,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第②段中,“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描写“铁椅”在湖畔的“经历”和“等待”时,主要用了什么写法?
请结合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生命的极致”有哪些内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声音的联想
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起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
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地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
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俭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像。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涨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征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征逐之后的安闲,放下领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乱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您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地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鸟鸣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效果如何?(6分)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了都市中“人”的世界的嘈杂,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联系全文来看,“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4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精心捕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展开丰富的联想,由联想而发掘出大自然美的内涵。 |
B.本文风格清新、淡雅,洋溢着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情韵。 |
C.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用“我厌烦……”一组排比句,讽刺了现代音乐作品的低劣和人们强作欣赏的虚伪。 |
D.作者喜欢的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 |
E.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独特,摹写逼真,感悟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
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下列对“愉快教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传统教育方法全部更新的教育思想体系。 |
B.愉快教育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乐学”的治学精神。 |
C.愉快教育就像吃饭时的食欲一样,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 |
D.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下面对划线句子中“时代特征”这一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中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的发展趋势。 |
B.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融合的要求。 |
C.愉快教育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破碎阶段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
D.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新趋势。 |
下列对愉快教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 |
B.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C.能够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
D.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
B.愉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观点。 |
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其参与教学活动,符合愉快教育的观点。 |
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经在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人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和全球图书馆等概念。
狭义的电子图书馆是指使用电子介质(光盘、磁盘等)存贮、检索和传递信息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也没有传统的印刷型图书而是利用纯数字化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虚拟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是一种提供用户各种入口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的环境,它拥有二维和三维入机界面,并能使用户任意浏览和存取信息。
实际上,这三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图书馆界统称其为电子图书馆。美国《电子图书馆法案》明确了电子图书馆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即:(1)利用一系列技术能够将包括教育和研究在内的大量信息发送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并能提供检索;(2)交互的多媒体程序为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提供帮助;(3)这些信息与服务可提高生产率,能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新的选择,并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4)这些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
电子图书馆,这种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利用高速宽频的地区性网络和世界性网络对远程数据库进行联机实施浏览、检索和登记。下面对“电子图书馆”这—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并将丰富的数据库提供给用户。 |
B.电子图书馆是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 |
C.电子图书馆不再将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
D.电子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包括利用电子介质处理图书信息。 |
对第一段画横线的文字,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出现的时代背景 |
B.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C.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
D.电子图书馆出现的科技因素 |
下列对“虚拟图书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图书馆不是独立实体,而是为用户利用网络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而设置的。 |
B.虚拟图书馆有先进的工作系统,但不再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建筑物的机构的特征。 |
C.虚拟图书馆拥有的二维和三维人机界面是专为用户任意浏览和提取信息而设置的。 |
D.虚拟图书馆称谓中的“虚拟”是针对其特殊环境而言的,不是“虚设”的意思。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所以它具备提高生产率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功能。 |
B.电子图书馆一出现,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的局面就被打破。 |
C.电子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所以它具备为社会上每一个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
D.虚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各种获取信息的入口,在虚拟图书馆中,每一个正规或不正规的受教育者都有上网浏览和获取信息的可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者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