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 的特点。图中自噬体由 层 (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 。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 。
(4)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 (增强/减弱/不变)。
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重金属含量(μg/kg 鲜重) |
0.003 7 |
0.003 7 |
0.035 |
0.035 |
0.34 |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只。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在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中加等量的水(1、2号加清水,3、4号加少许河泥)、同样的金鱼、等量的金鱼藻(2~4号),用橡胶塞塞紧。1~3号放在阳光下,4号放入黑暗的纸箱中。(均放于室温20 ℃条件下)
(1)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生活时间长。因为。
(2)上述1~4号瓶中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因为
。
(3)1、2、3号锥形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3、4号锥形瓶相比较,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同的是。
(4)4号锥形瓶中的鱼存活时间最短,说明是生态系统根本的能量来源;3号锥形瓶的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5)2号与3号对照,能否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若不能,如何设置实验才能证明?。
(6)本实验所得结论是。
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2)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kJ。
(3)过程④表示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
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产生的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或K/2)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