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材料描述的是( )
A.19世纪的英国 | B.16世纪的西班牙 | C.20世纪的美国 | D.17世纪的荷兰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
B.主张实行代议制 |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
D.主张恢复君主制 |
当《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B.维护满清民族权益 |
C.维护国家民族独立 |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贵州的遵义会址,你会给旅游朋友介绍遵义会议的人文知识是
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②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③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④确定“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在此所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洋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天朝田亩制度》 | D.《天演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