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时代”的的是
|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B.“仁者,爱人” |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批判儒家思想 | B.宣扬经学 |
| C.否定孔子的权威 | D.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人哪个阶段?()
| A.物质技术 | B.政治制度 | C.思想文化 | D.实业教育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
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 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
|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 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