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茬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 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
|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
| 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 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 |
| 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 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 |
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 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
| 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 | 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 |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 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
|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
“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
|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
|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
|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 “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 A.农耕生活 | B.传统观念 | C.儒家思想 | D.自然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