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电视台制作的《中国好声音》因其平凡小人物追求梦想的励志性节目定位,成功突破广电总局对于选秀类节目不能占据黄金时间段的禁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赞誉。这说明
①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和物质承担者
②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③文化创新必须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
|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
|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知识、情感等的影响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认识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015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其重大影响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