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冰川和湖泊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目前正发生的环境变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环境变化是( )
①珠穆朗玛峰雪线下降 ②多年冻土融化加深
③部分湖泊面积扩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升高
|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 )
| A.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 B.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 C.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 D.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随着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将来有可能出现( )
| A.1月份0 ℃等温线将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
| B.海南岛的面积比现在要大 |
| C.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
| D.我国暖温带将向南移 |
该图是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7-38题。
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
| B.不合理的灌溉 |
| C.过度开采地下水 |
|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
图示地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海水淡化 | B.修建水库 |
| C.南水北调 | D.发展节水农业 |
读新疆南部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34-36题。
该地区人口成斑块状环形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 A.环盆地以维吾尔族人为核心,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点 |
| B.塔里木河呈环状分布 |
| C.环盆地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 |
| D.环盆地有大小不等不连续的绿洲 |
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 A.热量不足 | B.水源不足 | C.地势起伏大 | D.地质灾害频繁 |
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
|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
| C.往返迁移 |
| D.向两侧迁移 |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
| B.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
| C.计算城市绿地面积 |
| D.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
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沼泽、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31-32题。
关于甲图与乙图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1954—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 B.1954—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
|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
|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
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
| B.低温冷害更严重 |
|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
| D.洪涝灾害频繁 |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的示意图,回答28-30题。
甲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 B.劳动力 | C.技术 | D.交通 |
由上图可知
①I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Ⅱ、Ⅲ类国家往往牌不利地位
③伴随着产业转移过程,Ⅱ、Ⅲ类国家环境污染可能加重
④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I类国家
⑤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⑤ |
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该
|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
| B.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 C.与I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甲、乙两类产业 |
|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