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右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 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一个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              ,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                                          部位(填标号)。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 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__________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_____________。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中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 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 所有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_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_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_________(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