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纸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方等《戴季陶传》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影响的状况如何?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2)材料二表明,元朝地方行政设置是怎样的?这种设置有何意义?(5分)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先后在英、美等国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该表:
| 项目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美国联邦制 |
| 国家元首 |
|
|
| 元首产生方式 |
|
|
| 行政权归属 |
|
|
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填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填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填至图中方框内)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