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
B.汉代商人已成为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之一 |
C.唐代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已十分兴盛 |
D.明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也开始发展迅速 |
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 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下列对材料解析不准确的是( )
A.北宋已经开始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 |
B.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兵器异常锋利 |
C.北宋的冶铁供风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
D.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
A.汉代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 |
B.汉代纺织品受到古罗马人的青睐 |
C.汉代的纺织品已经远销欧洲 |
D.汉代时中国跟古罗马已有直接贸易往来 |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
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
B.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
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
D.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
C.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