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
|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
|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
|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
|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
|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
|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