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5日,蒋介石在反思抗战初期战事时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
| A.发动了淞沪战役以分散日军兵力 | B.发动了徐州会战阻止日军南侵 |
| C.依靠国联调停维护华北主权 | D.发动了太原会战以拱卫华北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 A |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
| B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
| C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
| D |
1991年12月21日 |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
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主要反映出()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 B.中国致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
| 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
| D.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 |
以下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
1950 |
1956 |
1960 |
1966 |
1970 |
1971 |
| 票 |
10 |
24 |
34 |
47 |
51 |
76 |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投支持票的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D.直接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
|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
|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
|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从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毛主席先后任命了14名大使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从去向看,有8人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余派往中立国和印尼、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从出身看,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这表明当时的外交()
| A.以巩固主权为要务 | B.受制于国际形势 |
| C.意识形态色彩较浓 | D.服务于军事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