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 D.有利于缓和和欧洲紧张局势 |
毛泽东在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容许其存在和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主张建国后
A.奖励发展资本主义实业 | B.资本全部收归国有 |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D.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 |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要求停止内战,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因为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B.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已消解 |
C.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 D.民族、民主革命意识觉醒 |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长期以来推行“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 | B.海军力量的增强 |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 D.西方列强的侵略 |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严重 | B.对外贸易发达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社会性质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