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 A.民族独立和富强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 C.建立社会主义 | D.扶清灭洋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成立同盟会 | 
| C.发动护法运动 | D.发起新文化运动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 
|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 
|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是
| A.开展洋务运动 | B.施行“新政” | 
| C.禁止学校读经 | D.正式下诏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