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18 ~ 19世纪的欧洲、美国,出现了一大批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把人类改造自 然的成果看成一无是处,推崇虚幻的“田园生活”。这表明“他们”
A.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
C.对古典主义的推崇 |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
梁启超《时务报•论学会》:“西人之为学也,有一学即有一会。会中有书,以便翻阅,有器 以便试验,有报以便布新知,有师友以便讲求疑义。故学无不成,术无不成,新法日出,以为民用。遵此行之,一年而豪杰集,三年而诸学备,九年而风气成……以雪仇耻,何耻不雪,以修庶政,何政不成。”作者的主张是
A.通过培养人才改良社会风气来御侮兴政 |
B.肯定学术繁荣的重要性 |
C.完全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 |
D.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 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 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记载: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孔子答曰: “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是
A.孟子 | B.荀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这里所说的“内部力量”指的是
A.政治制度 | B.经济实力 |
C.科技力量 | D.文化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