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但是在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A.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生提供可能 | B.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 D.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
中共洛川会议提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C.国民政府已正式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开始 |
D.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摘自彭德怀的《左权同志碑志》)不能从上述碑志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 B.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 |
C.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 D.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 |
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 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
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 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
1933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准备长征 |
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 |
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 |
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