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国战场出现了被史学家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现象,即国民政府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云、贵、川等地。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大撤退”意义重大,下列关于其“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B.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 C.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D.粉碎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 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
|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这
一说法提供依据的是()
①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②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 C.②④ | D.①③④ |
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
| D.参加日内瓦会议 |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国家统一样本 | B.社会制度示范 |
| C.文明交流枢纽 | D.经济发展标本 |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写下了著名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诗最有可能创作于()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
| B.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时 |
| C.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举行会谈时 |
| D.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