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
图是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 |
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
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 B.秦朝到隋朝时期的中国 |
C.唐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 D.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
图是一幅关于西方福利制度的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福利制度的过度保护,导致激励效应降低 |
B.社会福利规模的扩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
C.福利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
D.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
甘地和凯末尔是20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共同之处是
A.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 | B.反对西方的现代文明 |
C.承担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D.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