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他指的制度是 (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 B.唐代三省制度 | C.明代的内阁制度 | D.清代的军机处 |
“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 B.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
C.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 D.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实施不结盟政策 |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3月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Nixon’s China Odyssey(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作者的设计意图不可能是
A.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
B.中美最高层终于打破坚冰开始交往 |
C.尼克松访华是一次冒险、开拓之旅 |
D.尼克松的访华具有划时代意义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C.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D.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