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欧文在《华盛顿传》中说:“(当代表即将在宪法文本上签字时)富兰克林凝视着主席座位后边背景上的太阳,对身边的代表说:“在会议时期,我对会议的结果有时充满希望,有时又忧心忡忡。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凝视着主席身后的太阳.分辨不出那轮红日究竟是在升起,还是在落山。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轮冉冉西下的落日。”富兰克林之所以高兴是因为1787年宪法
A.规定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
B.确立了“分权制衡”的议会制共和政体 |
C.明确了南北妥协、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政治框架 |
D.开启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民主先例 |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民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邀请共产党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
B.日本发动全面战争,国共合作正式确立 |
C.共产党希望联合国民党,共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蒋介石已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共产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总暴动”。在中共历史上作出上述决定的会议是 ()
A.1927年八七会议 | B.1935年遵义会议 |
C.1935年瓦窑堡会议 | D.193![]() |
“以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化发展的基本体现,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 B.《资政新篇》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